格拉斯哥文物歸還行動:
博物館真的能“去殖民化”嗎?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李靜
發(fā)于2022.5.16總第1043期《中國新聞周刊》
尾巴帶刺,左臂拖下一條長長的鏈子,掛著鈴鐺,頭部像鱷魚也似蜥蜴。這只造型奇特的青銅裝飾,曾被西非古國奧沃王國的皇室縫制在盔甲背上,征戰(zhàn)四方。之后,也許是友鄰敬獻,也許干戈被俘,它輾轉至與“奧沃”毗鄰的貝寧古國王宮中,又隨著19世紀末的一場攻占、摧毀和掠奪,與貝寧城中的珍寶一起,遠渡英國。如今,它已在格拉斯哥博物館寂靜的儲藏室沉默百年,即將回歸故里。
今年4月,格拉斯哥市宣布將其目前收藏的全部17件貝寧古國青銅器歸還尼日利亞——貝寧古國在今天尼日利亞境內,和貝寧共和國并無關系。作為大規(guī)模歸還行動的一部分,格拉斯哥還將歸還7件印度文物和25件北美原住民民族拉科塔人的文物。數(shù)月前,格拉斯哥市收到這些文物合法擁有者后裔以及國家機構的正式請求,在經過議會投票表決后,他們決定采取這次蘇格蘭有史以來最大的文物歸還行動。
管理格拉斯哥所有藝術機構和博物館的非營利組織“格拉斯哥生活”(Glasgow Life)最近發(fā)表一份公開聲明,“格拉斯哥生活”主席大衛(wèi)·麥克唐納在聲明中說:“這是返還文物和去殖民化議題獲得更廣泛討論的重要時刻”,也將是格拉斯哥“實現(xiàn)文化正義和博物館非殖民化”的“開始”。
“格拉斯哥生活”博物館和收藏部負責人鄧肯·多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被擄掠或走私出來的文物,盡管其當前博物館屬于有效持有,但如果它們真正的主人希望返還,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繼續(xù)擁有它們。”
“這是一個開始”
至少在15世紀以前,尼日爾河三角洲西側的森林里,貝寧古國已經以精美的牙雕、木刻和銅雕吸引了歐洲商人。這些藝術品為古國帶來了財富,也埋下禍根。1897年2月,在貿易請求和簽署特殊條約被多次拒絕后,英國士兵進攻并燒毀了這座非洲藝術之都,將王宮中數(shù)千件黃銅、青銅、象牙雕刻等藝術珍品帶回英國,隨后賣掉。在那之后,極具特色的貝寧古國文物分散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在各國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手里大為流行。
格拉斯哥博物館的17件貝寧古國藏品均是獲贈或從拍賣行獲得,但那無疑是英國軍隊入侵貝寧皇家宮廷時所獲。近些年,伴隨著非洲政府和各類運動組織要求歐美歸還文物的聲浪高漲,法國和德國于2021年先后宣布向尼日利亞、貝寧共和國等國歸還部分殖民時期掠奪的文物。
從2021年11月開始,管理格拉斯哥博物館的“格拉斯哥生活”主動與尼日利亞國家博物館和紀念碑委員會聯(lián)系,展開對話。2022年1月,格拉斯哥收到對方的正式官方請求函——將貝寧古國的收藏歸還尼日利亞。
同樣在今年1月,印度駐倫敦高級專員公署代表印度政府和印度考古服務處也向格拉斯哥提出了歸還數(shù)件印度寺廟和神殿于19世紀“被盜”文物的要求。
25件北美原住民拉科塔人文物的歸還要求來自拉科塔人的后代。在1890年南達科他州的“傷膝河大屠殺”中,將近300名拉科塔人被美軍士兵殺害,這是當?shù)赝林朔纯挂泼竦淖詈笠淮挝溲b起義,從死者身上拿走的物品被美軍翻譯賣給了格拉斯哥。
一共三樁文物歸還請求,格拉斯哥市議會“跨黨派的掠奪與歸還工作組”(cross-party Working Group for Repatriation and Spoliation)在3月1日的會議上提出了歸還議案,4月7日,議會投票通過。投票結束后,“格拉斯哥生活”主席大衛(wèi)·麥克唐納在推特上寫道:“這是一個開始,但我們還有更多事情要做。我希望這能鼓勵更多的博物館采取行動!
英國《藝術新聞報》評論說,格拉斯哥此舉無疑使英國其他博物館面臨壓力,這似乎成為一個要求,要求他們效仿,將其他藏品歸還原籍國。例如被英國著名法學家、人權律師杰弗里·羅伯遜指控為“最大的贓物接收者”的大英博物館。
仍在格拉斯哥的貝寧青銅器只是數(shù)千件被掠文物中的一小部分,大英博物館中保存著900多件包括雕塑、象牙面具、牌匾在內的貝寧古國系列藏品。大英博物館也是收藏中國被盜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時間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
去年,在法、德等國和英國部分機構積極響應文物回歸請求時,大英博物館在給CNN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它已經“理解并認識到歸還文物問題的重要性”,并繼續(xù)致力于“盡可能廣泛地分享藏品”。
“我們并不是中立的”
一片愛德華風格的紅色砂巖建筑,裝飾華美,這是格拉斯哥最著名的博物館——凱文葛羅夫藝術博物館(Kelvingrove Art Gallery and Museum),蘇格蘭最熱門的景點,也是除大英博物館之外,參觀人數(shù)最多的博物館,此次歸還的文物大部分儲藏其中。
這座已有120年歷史的古老博物館,毗鄰凱文葛羅夫公園,公園對面的哥特風格建筑群,就是始建于1451年的格拉斯哥大學。大學中博物館專業(yè)的一眾學者多年來對于帝國時代殖民主義的反思以及與眾多博物館的合作,為格拉斯哥返還文物的積極行動提供了學術和倫理上的有力支持。
“我們完全支持格拉斯哥市議會歸還這些文物的決定。”格拉斯哥大學博物館研究學教授莎拉·庫克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不但如此,該系的學者正在直接參與、推動當?shù)匚奈锓颠的具體工作,例如,他們正在制作一份流落于蘇格蘭的非洲和加勒比地區(qū)文物清單。
在格拉斯哥大學博物館專業(yè)必修課中,已經開設了“歸還與遣返倫理”和“博物館的權力與政治”等課程,莎拉·庫克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課程從“去殖民化”的角度審視大學及博物館的藏品和物品,也研究博物館和其他文化遺產機構與歐洲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牽連,以及后續(xù)影響,旨在為博物館界更廣泛地探討這些問題和知識體系重建作出貢獻,推動當前的博物館去殖民化。
在鄧肯·多南看來,這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歐洲整個社會文化思潮的變化。“幾十年前就有博物館館長提出將文物返還給所屬國,但幾乎沒有得到多少支持,大約在過去的兩年,公眾輿論發(fā)生轉變,轉向了一種后殖民負罪感!编嚳蠈Α吨袊侣勚芸氛f。而整個社會的支持必不可少,例如這次格拉斯哥博物館的返還行動,必須獲得民眾普遍贊同,議會投票通過,因為“這些藏品歸格拉斯哥人民所有”,博物館無權單方面做決定。
2017年,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當選后不久即表示將調研歸還非洲文物事宜,并于公開演講中呼吁“為非洲遺產暫時或永久歸還非洲創(chuàng)造條件”。隨后在法國外交部官網上,政策宣導文章開宗明義地指出歸還文物的必要性。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霍政欣專注于國際私法、比較法學及文化財產法的研究,一直致力于研究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法律問題,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馬克龍當時的表態(tài)有多方面的考量,但無論如何,他的表態(tài)在歐美帶動起一波顯著的文物歸還現(xiàn)象。
德國從2018年開始歸還20世紀早期殖民者在納米比亞進行種族滅絕時劫掠的人類頭骨,以及率軍抵抗殖民者的國王的鞭子,之后又向尼日利亞歸還貝寧古國文物。2021年,法國向貝寧共和國歸還原屬于達荷美王國的文物,美國向伊拉克歸還超過17000件掠奪文物,英國劍橋大學和阿伯丁大學也將來自貝寧古國的銅像和雕塑歸還給尼日利亞。
莎拉·庫克說,近些年,英國的大學和博物館等學術研究機構開始正視自己在殖民征服中曾經扮演的角色。她提供給《中國新聞周刊》一份格拉斯哥大學于2018年撰寫的報告,報告基于一項針對格拉斯哥大學是否從殖民地掠奪的財富中受益的調查,最后的結論為,盡管格拉斯哥大學在歷史上曾經為廢除奴隸制和殖民統(tǒng)治作出過貢獻,但不可否認,該校也同樣有從種族奴隸制中獲得經濟利益的歷史。
在西方博物館界,也曾廣泛流傳一種所謂的“救援敘事”,認為如果他們沒有把這些文物帶到歐洲,這些文化遺產將不復存在,他們認為自己是藝術的唯一守護者。例如,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格·費舍爾就曾對BBC說,“對于這些掠奪來的文物來說,英國的博物館是最好的歸宿……一個擁有全球文化珍品的博物館,充滿了創(chuàng)造力,超越了傳統(tǒng)的歐洲中心主義的視角!
對于這種看法,格拉斯哥大學博物館系在2021年策劃了一個名為“不適”的展覽。在策展說明中,學者們如此陳述自己的觀點:只要博物館還收藏著從種族奴役、暴力行為、強迫遷移和有系統(tǒng)地壓迫土著人民等做法中受益的捐贈者而來的藏品,白人至上的意識形態(tài)就永世存在,在這種體系中,西方白人思想控制著文本敘事和物質資源。大英帝國曾利用這些意識形態(tài)為奴役和殖民世界各地人民和土地的行為辯護。博物館在這種背景下發(fā)展,它們仍然是慶祝和紀念殖民制度的空間。我們現(xiàn)在才認識到,我們并不是中立的,我們仍在與延續(xù)過去幾個世紀的殖民意識形態(tài)串通一謀。
“每一件文物的返還都不容易”
這股西方的博物館去殖民化反思思潮,某種程度上促使一些流落在外的中國文物得已“回家”。2019年,意大利返還中國796件套文物,它們的歷史遠抵新石器時代,近至明清民國,是近20年最大規(guī)模的中國流失文物回歸。2020年10月,流失英國25年的68件中國文物回歸。2020年年底,在海外流失近一個世紀的天龍山石窟佛首回到中國,它成為近百年來第一件從日本回歸天龍山石窟的珍貴流失文物。
但與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數(shù)量相比,成功追回的比重仍微乎其微。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tǒng)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的藏品中,有164萬余件中國文物,但這個數(shù)字并不包括海外私人收藏。據(jù)中國文物學會統(tǒng)計,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qū)。
鄧肯·多南承認,時至今日,追索流失文物仍然是一件艱難、復雜、耗費大量資源的事情,不但需要文化意識,還需要高超的外交手腕。站在西方博物館的角度,他認為對于歸還文物這樣的敏感問題,盡管“我們不可能一概下結論,但博物館應該盡其所能,與那些正在尋找英國館藏文物的國家進行對話”,“在某些情況下,答案可能是歸還,而在其他情況下,可能會更清楚、更透明地說明這些文物的歷史,它們是如何被帶走的,以及它們對原屬國和它們目前所在的國家意味著什么。”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霍政欣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作為世界上文物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目前中國不支持通過參加商業(yè)拍賣的方式回購流失文物。對非法流失文物進行追索,是最合理的方式,但存在法理上的困難。
1970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這是目前世界各國文物追索返還領域最重要的國際條約。其后,國際統(tǒng)一私法協(xié)會于1995年又制定了《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
這兩份國際公約對文物非法出口起到了約束作用,并對返還流失文物作出規(guī)定。中國于1989年和1997年分別加入這兩個公約。不過,上述公約無法溯及既往,要追索歷史上的流失文物,需要滿足兩個較為“苛刻”的時間限制:第一個限制是文物流失時間必須在公約締結之后;第二個限制是文物流失時間必須在流出國和流入國都加入公約之后,公約對這兩國才具有效力。
以著名的章公祖師肉身坐佛追索案為例,現(xiàn)有證據(jù)表明該佛像于1995年自香港入境荷蘭,而荷蘭直到2009年才批準“1970年公約”,依據(jù)國際法“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則及《維也納條約法公約》關于“條約不溯及既往”的規(guī)定,該公約不適用于1995年入境荷蘭的文物。
“這次格拉斯哥返還非洲、印度等國文物,更多是一種自愿行為!被粽勒f,“這些國家也很難通過法律途徑把文物追索回來!
法理上的困難也包括各國國內法制度規(guī)則中的障礙。例如馬克龍雖呼吁歸還非洲文物,但2004年頒布的法國《遺產法典》,對于具有歷史價值的可移動文物如藝術品等采用了嚴格的登記保護措施,經過登記的藏品如屬國家所有,其所有權不能轉讓。
2020年,法國立法機構起草了從法國博物館歸還27件殖民時期文物給貝寧和塞內加爾的特別法案,經過法國國民議會投票通過,又經參議院投票表決,這27件文物才得已回歸非洲。
2014年,法國政府同意將法國吉美博物館所藏的甘肅大堡子山流失金飾片歸還中國,但由于受限于法國《遺產法典》,最終由吉美博物館把金飾片退還給兩位原捐贈人,讓他們與法國政府解除捐贈協(xié)議,使文物退出法國國家館藏,再由二人以個人名義將文物返還給中國政府。
無論現(xiàn)行國際法還是各國國內法的制度規(guī)則,都存在諸多障礙,這是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最大困難。在霍政欣看來,既然可直接利用的法律武器較少,也許可以在更多維度上付諸努力,例如外交,民間組織的力量,或者聯(lián)合其他有文物追索需求的國家,創(chuàng)立文物返還領域的政府間論壇、會議或國際組織,主導制定更加公平正義的國際規(guī)則,促進國際法秩序向著更有利于文物返還的方向發(fā)展。
那么未來流落異國文物的回家之路,也許就不會如今天一般漫長和艱辛。2019年、2020年,中國從英國追回68件文物和從意大利追回796件套文物,分別花了25年和12年。2020年12月,當距離被掠奪已過去整整160年的馬首銅像正式歸藏圓明園時,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曾感慨,“每一件文物的返還都很不容易,背后都有不一樣的故事。”
《中國新聞周刊》2022年第17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本地新聞: |
河北新聞網
河北網絡廣播電視臺
長城網
河北共產黨員網
河青新聞網
石家莊新聞網
|
國內網站: | 中新網 | 人民網 | 新華網 | 中國網 | 光明網 | 中國日報 | 國際在線 | 中經網 | 中青網 | 央廣網 |
中新社分社: | 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貴州|廣東|廣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龍江|江蘇|江西|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團|云南|浙江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